视频|温暖一座城
当每一个柔弱的群体得到照料,
这座城市一定熠熠生辉。
徐易飞 摄
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之时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。他对上海干部语重心长地指出:要深化社会治理创新,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、见成效,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,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一年多来,上海党员干部牢记总书记嘱托,不断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,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工作的第一位。上海干部挂在嘴上的“老小旧远”,关系到养老、托幼、旧区改造、乡村振兴等重大民生问题,是上海城市温度的集中体现。
新民晚报“上海时刻”出品
老 “集齐”好事,晚年生活更惬意了
今年88岁的朱德芳是上海机电设计院的退休干部。讲究生活质量的他晚年生活舒适而体面。
2018年初长期护理保险在上海全面推开。朱德芳向街道提出申请,被评为6级。从此享受护理员凤金芳每天1小时的洗澡、擦身、洗衣、康复等照护服务。
护理员凤金芳上门为老人做生活护理。刘歆 摄
另一个意外之喜是,在街道和居民的齐心努力下,他住的老公房装上电梯了!因为腿脚不便,他曾几个月下不了楼。如今“悬空老人”又可以下楼感受大自然的气息。
居民楼加装了电梯,朱老伯下楼不再困难。刘歆 摄
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2019年,上海新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83家和助餐场所217个。新建养老床位7202张,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485张,改造农村薄弱养老机构89家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惠及49.3万老年人。
小 最晚回家的孩子,身后有最爱他们的人
自从卢湾二中心小学开设了晚托班,孩子们可以安心地在校园里度过课后时光,直到大人来接。
校内课后看护服务中,学生可以静心阅读、与老师同学交流等。孙中钦 摄
18:10,走廊里,其他教室的灯依次熄灭。三(5)班教室里,女孩李想终于等来了爸爸。他是香山中医院的一名推拿主治医师,病人排着队,他不能置之不理。
爸爸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,因此李想经常是班上最晚走的孩子。孙中钦 摄
李爸爸说,有几次,班主任徐老师为了让孩子早点回家,和他联络后一直把李想送到了公交站台,交到他手中。
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2019年,上海托幼服务加快发展,新开办托育机构231个、幼儿园37所。进一步加强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,开设小学生爱心暑托班556个,2019年3月20日起,全市公办小学对家庭按时接仍有困难的学生,将免费课后服务从下午5时进一步延长到6时。民办小学可参照执行。
旧 14平米小屋住了66年,阳光终于等到了
午后的阳光透过阳台穿窗入室,照在87岁的张老太身上,腿脚不便的她舒服地靠在椅背上,眼睛笑成了月牙。这是在搬出逼仄的老房子后,儿子临时租的房子。
儿子老秦说,2019年春节,他和黄浦区乔家路地块的数千户居民一起终于盼来旧改征收的消息。
黄浦区乔家路地块。周馨 摄
老秦回忆,政策咨询那天,拎了几十年马桶、盼了几十年旧改的老城厢居民们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,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:“阳光终于等到了!”
黄浦区第一征收事务所内挂着的宣传横幅。周馨 摄
旧区改造,投入巨大,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最实实在在。2019年,上海旧区改造大力推进。完成55.3万平方米、2.9万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,完成1184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、104万平方米里弄房屋修缮保护,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房6.3万套。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10.1万套,新增代理经租房源12.8万套。
远 什么是最好的乡村振兴?大莲湖畔白领告诉你
“我早就回来了!”1987年出生的张星是土生土长的莲湖村人,已在市区读书和工作多年,今年6月看好家乡发展,返村创业。
因看好家乡的发展,张星决定返村创业。陈梦泽 摄
鲜绿芳香、硬爽挺括的茭白叶,经过修剪晒干成了天然的编结原料。只见她手指翻飞间,一个个灵动的小鱼、精美的提篮出现在眼前。
2018年,茭白叶编结传统技艺被列入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去年张星返乡创办上海莲湖工艺品编结有限公司,成为了村里茭白叶编织带头人。
在莲湖村,老年日间照料、为老助餐、图书阅览、百姓戏台、村民活动等为民服务一应俱全。曾经城里人不想去、村里人要逃离的农村,如今诗意栖居不是梦。
高空鸟瞰莲湖村。陈梦泽 摄
农村,也是这个繁华都市须臾不忘的牵挂。2019年,上海大力推进乡村振兴。完成村庄布局规划编制,建成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。推动1.28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,完成涉及7万户的村庄改造和9万户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。
去年习近平考察上海时指出,城市是人民的城市,人民城市为人民。“老、小、旧、远”四个字,每个字背后都是这座城市浓浓的民生情怀,也是上海干部的初心、使命和担当。
“老小旧远”,温暖一座城。
新民眼工作室
视频编辑 | 司徒若辰
文字编辑 | 黄佳琪 龚紫珺
推荐阅读